納鳴村立図書館

ホーム


電子図書館

《故事》——迷家的文学研究


作者:ShiiNashi 采集源:微博
#笔记# 《故事》

罗伯特·麦基对故事的结构划分是:

节拍→场景→序列→幕→故事

以迷家作为一个不成熟例子的话,那么分别是

人物之间的简单互动→单个角色的失踪→连续失踪→揭开纳鸣村真相前的完整故事→整个故事

“节拍是动作/反应中一种行为的交替,这些变化的行为通过一个又一个节拍构筑了场景的转折。”

他把节拍定义为故事中最基本的单元,比如任意两个角色互动的动作和及其反应。

“场景是在某一相对连续的时空中,通过冲突表现出来的一段动作,这段动作至少在一个重要程度可以感知的价值层面上,使人物生活中负荷着价值的情境发生转折。理想的场景即是一个故事事件。”

首先,这里的价值并非狭义、道德化的美德等,而是“人类经验的普遍特征”,可以从正面转化为负面,或者从负面转化为正面。例如善/恶(道德的),是/非(伦理的),希望/绝望(纯粹的)等。

其次,他认为场景是“带有价值转化(即转折)的事件”。不带有转折的事件是“非事件”。如果场景结尾处的价值判断与开始处相同,那么这个场景就不应该被采用。“老练的作家会毫不犹豫地将其舍弃,并将它所传达的信息编织在影片的其他地方。”

“序列是一系列场景——一般三到五个,每一个场景的冲击力呈递增趋势,直到最后到达顶峰。”场景导致较小而又意义重大的变化,而一个序列中的终结场景则必须实施更为强劲、并具有决定性的改变。 “

幕是一系列序列的组合,以一个高潮为其顶点,导致价值的重大转折,其冲击力要比所有前置的序列或场景更为强劲。”

“一个故事就是一个巨大的主事件。”

他认为故事和序列、幕最重要的区别在于,故事结尾处的负荷价值与开头相比,将会发生“绝对而不可逆转的终极变化”。

例如当迷家的真相被揭开,大家都找到自己的纳鸣后,这带来了故事不可逆的终极变化,迷家故事的根基被挖开而不复存在。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