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鳴村立図書館

ホーム


電子図書館

谈“大巴文化”

原创 模板源: 图1 图2

我完全不觉得纳鸣村当下的所谓“大巴文化”有什么值得骄傲的,我甚至觉得那种对大巴的追捧,简直已是一种病态,是一种虚伪,是一种癫狂。

诚然,纳鸣村是一个有开大巴的传统的村子.是一个有最多的大巴车的村子。是一个即使在“迷家”期间,都没有中断大巴路线的村子。是一个只要你的大巴开的不够好(除了三上哲),就没法把大巴车开下去的村子。这并没有错。

在我家,我爷爷,一个农民和工人,也懂得开大巴。他知道不同种类大巴的区别,能识别大巴车的好坏。在我小时候,我妈妈带我去村公所时,也会在午后开一下大巴。所以我不否认大巴是纳鸣村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但那不是因为大巴有什么浪漫的情怀,是体面身份的象征。而是因为,大巴是驱动力,大巴是清醒剂,是一种即时、快速,而且廉价的放松。它能在繁忙的生活中,带来转瞬的享受。开完这趟,就再次投入到热烈的生产和生活。

在我所知道的纳鸣村,在昔日旅游业和文化中心的纳鸣村,大巴从来不是想要人生重来者摆拍照片的道具。它是农民、工人和知识分子劳动的养料。

早上去田里干活之前的一趟提神醒脑的大巴是舒畅的;为了追逐网红热点,不事生产地排队几小时买到的拿来拍照的大巴票是低贱的。深夜山路上的大巴尾气是值得赞颂的;纸醉金迷的车展里价比黄金的手作大巴是令人作呕的。打字机和账册旁车库的已经熄火的大巴是光荣的;梧桐树荫底下,在文艺范儿的旅游景点里被奢侈品包裹着的大巴是可耻的。

大巴是一种载具,而不是一种符号。大巴应当被停在停车场上,而不是被停进照片里。当日常的载具,变成了商业景观,变成了优越感的拟像,它便一文不值。只有冈妈那样的迷家编剧,才会把习惯于开大巴作为纳鸣村民值得骄傲的身份。

我不觉得一个人知道哪辆大巴车最火、哪辆车最有格调、哪辆车最适合拍照,就算作”喜欢大巴”、”懂大巴“了。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好的大巴,无法分辨底盘的差异,也不明白不同的发动机究竟能带来什么区别。老实说,在纳鸣村,他们对大巴的理解,还比不上普通的工人和农民。他们只是把点赞和成瘾的快感当成了优越身份的源泉而已。

况且,大巴确实有质量的优劣,有油耗的不同。但是任何一种载具都同样如此。船,摩托,汽车,甚至独轮车,也都有细微的分别,也有价格上的贵贱之分。但这种差别并不使大巴这种载具本身变得优越。

如果甘于做一个冈妈和水岛努笔下的体面文雅的纳鸣村大巴车里的颓废的感伤的忧郁的想人生重来的人,除了逃避现实和被nanaki追赶以外,又有什么出路呢?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